17,18之後:28方滑
我忘不了那通電話,晚上打來的,一個聽來有年紀的男人的聲音,先是通知我我的稿子過了,再是稱讚:啊,你真的寫得很好阿,你幾歲阿?現在18?
我那時的聲音可能在顫抖,說對,18,謝謝謝謝。
忘不了的是那聲音裡聽起來的真心誠意,那種和你共鳴的感覺,好像你完整了說出他的心聲;忘不了那聲音聽起來的沉穩。
但是那人是誰,我不知道;當時年紀小,也不懂問,至少問個貴姓。
後來刊出後還收到中國時報副刊組人間版寄來的一整張贈閱,也許這是標準作業流程,但是我連信封都一起留得好好的,並為這篇文章顫抖,因為被刊在正中間,上有伍佰的伍佰風景,下面是三少四壯集,那天是陳冠中的文章。
文章刊出的時間是民國96年1月15日,而距離我寫這篇文章的時間已經過了十年。
上星期在翻找東西翻到了,一方面驚訝於時間的久遠,一方面對時間可以帶來的改變感到惡寒;這麼一長段時間裡我不是沒有寫,大學寫了非常多報告,現在看來都覺得當初為何可以寫作業寫的那麼認真,也東寫西寫,只是都躺在筆記本了-躺死躺平,安安靜靜。
我越寫越少,以前是筆跟不上靈感的速度,現在是筆在等靈感來;我幾次質疑,是因為年輕的時候生活更多采嗎?還是我當時就只是愛呻吟,無病。現在真正有病了,反喉嚨啞緊。
去一趟國外生活之後,即使時間不長,真的能更了解自己一點。
我有很多想改變的事情,一個就是我害怕平庸這件事情。有很長一段時間,我感覺自己體內的能量很一般,而我從來就相信天份,但我不是天才型的孩子,也不勤奮,所以只能燒一些年輕的柴薪。
到現在我還是相信天份。
然後我體內內建的那個標準,不好意思拿出來就是長這樣;個人有個人的執著,這是我的。
只是我現在正在嘗試信任"即使不夠好也應該要讓它降生",讓它滑出我體內,有機會張開眼睛看看這個世界。
PS.民國96年1月15日刊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
十年後再看這篇覺得全是年輕的執著,執著地喜歡一個人,執著地選擇自己的喜好得先於未來錢途發展,但又因為年輕而免不了受到思考得不深慮的拉扯;然後做為一個轉折點,17太迷人,18妖豔,但17才吸引人,因為她青澀迷惘,連陰暗處都比往後的純白。
十年後再看也覺得疑惑,這篇文章真好嗎?還是只是裡面的青春露出,吸引了誰?
十年後再看這篇覺得全是年輕的執著,執著地喜歡一個人,執著地選擇自己的喜好得先於未來錢途發展,但又因為年輕而免不了受到思考得不深慮的拉扯;然後做為一個轉折點,17太迷人,18妖豔,但17才吸引人,因為她青澀迷惘,連陰暗處都比往後的純白。
十年後再看也覺得疑惑,這篇文章真好嗎?還是只是裡面的青春露出,吸引了誰?
留言
張貼留言